中新网北京9月19日电 (刘梦青)“聂鲁达若在此盛会,定会欣赏我们差异中的融合。”

“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19日在北京举办。座谈会上,智利诗人维多利亚·拉米雷斯·曼西利亚谈起该国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时如是说。

昔日,聂鲁达三度访华并与中国诗人艾青结下深厚友谊。如今,维多利亚也来到中国,在这场青春诗会上与中国诗人对话交流。她表示,虽然科技已彻底改变旅行方式,但中智两国“与自然的亲密联结、古老文化的仪式感、语言的韵律”这些共同的特征未曾改变。

当天,来自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等拉美地区15个国家的40位青年诗人,与37位中国诗人齐聚中国现代文学馆,交流诗歌对中拉文明交流互鉴的启示。

“中国诗人和拉美诗人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差异并没有成为障碍,反而为创造更广阔的诗歌视野提供了真正的条件。”巴西诗人雷南·奈尔伯格表示,正如拉美诗人对中国诗歌中语言的音乐性与书法的美感着迷,巴西诗人们用葡萄牙语创作的诗歌也受到中国诗人和其他讲西班牙语的拉美诗人的接纳和喜爱。

乌拉圭诗人奥拉西奥·卡瓦洛表示,近年来伊达·维塔莱、马里奥·贝内德蒂和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等乌拉圭作家的作品已被译成中文,希望两国能继续在文化领域加强交流,“试图连接世界两端,犹如鸟儿在两岸同时歌唱。”

中国诗人张慧君指出,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秘鲁诗人巴列霍、智利诗人聂鲁达和墨西哥诗人帕斯等4位20世纪的拉美诗人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置身中外文学多重滋养的场域里,汉语文明与世界文学同时在我们身上、我们的意识里激起了热烈的回应和悠远的回响。”张慧君强调,诗歌创作要关注本土性与世界性的交织,让两者构成互相渗透的关系。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由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9月14日至21日在陕西西安、商洛和北京举办。(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